2020.05.07
考试干货 · 来自于PC
2332
学习指导
本章属于整本书的重点章节,主要分为流动资产管理和流动负债管理两大部分内容。其中,对于流动资产管理,着重介绍了现金管理(重点掌握三种模型)、应收账款管理(常考主观题)和存货管理。而流动负债管理则介绍了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券和商业信用的管理。总体来说知识点较多且可考性较高,需要全面掌握。
第三节 应收账款管理
7.3.3
信用政策★★★
(一)信用政策的主要内容
2. 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销货企业要求赊购客户支付货款的条件,由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三个要素组成。其中,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统称为折扣条件。
(1)信用期限
信用期限(信用期),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最长付款时间。确定信用期的要点,在于对改变现行信用期所带来的收入与成本的分析。企业应选择改变信用期后增加的税前损益最大的方案。
(2)折扣条件
折扣条件包括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两个方面。折扣期限,是为顾客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在顾客提前付款时给予的优惠。提供现金折扣的目的是促使客户早点付款,可以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顾客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采用什么程度的现金折扣要与信用期间结合起来考虑。
3. 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可以对逾期客户不采取任何措施(并不是好的选择),也可以礼貌地发送询问信(较软),或者对逾期款项收取利息,直至最终诉诸法律等。整体来看,企业的收账政策主要分为积极的收账政策和消极的收账政策两种。
(1)积极的收账政策:会减少应收账款投资,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
(2)消极的收账政策:会增加应收账款投资,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
对于采用积极的收账政策还是消极的收账政策,企业需要作出适当的权衡。通过比较不同信用政策的收益与成本,从而选择净收益最高的信用政策。
(二)信用政策的决策方法
应收账款信用政策主要有两种决策方法,一是总额分析法,二是差额分析法。
1. 总额分析法
总额分析法需要计算各方案的税前损益,企业应选择税前损益最大的方案。具体计算步骤及公式如下:
税前损益=收益-成本费用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成本费用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应计利息+收账费用+坏账损失+折扣成本)
(1)应计利息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这三部分资金占用所产生的利息。
①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计利息=应收账款占用资金 × 资本成本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 变动成本率=日销售额 × 平均收现期 × 变动成本率
②存货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占用资金(存货平均余额)× 资本成本
③应付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应付账款占用资金(应付账款平均余额)× 资本成本
(2)折扣成本=赊销额 × 折扣率 × 享受折扣的客户比率
2. 差额分析法
差额分析法需要计算各方案增加的收益,也就是一个差额。若税前损益增加> 0,则企业应改变信用政策;若税前损益增加< 0,则企业不应改变信用政策。
税前损益增加=收益增加-成本费用增加
=(增加的销售收入-增加的变动成本)-成本费用增加
=增加的销售收入 ×(1 -变动成本率)-成本费用增加
其中,成本费用的增加主要包括实施信用政策成本的增加、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的增加、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的增加、折扣成本的增加(若提供现金折扣时)。
7.3.4
应收账款的监控★☆☆
设定信用政策后,公司必须要监控应收账款,分析其信用政策是否有效。企业监督和控制每一笔应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总额对实施信用政策都是重要的。企业监控应收账款的工具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或平均收账期)、账龄分析法、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模式和 ABC 分析法等。
1.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收账期)与信用期比较,是衡量应收账款管理状况的一种方法。
企业可以将其结果与历史水平、行业水平等进行比较分析。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涉及的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 平均日销售额
平均逾期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信用期天数
2. 账龄分析表
账龄分析表将应收账款划分为未到信用期的应收账款和以 30 天为间隔的逾期应收账款,是衡量应收账款管理状况的另外一种方法。具体企业可按照应收账款的总额进行账龄分析,也可分顾客进行。
3. 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模式
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模式反映一定期间(如 1 个月)的赊销额,在发生赊销的当月月末及随后的各月仍未偿还的百分比,可以衡量应收账款的收账效率以及预测未来的现金流。企业管理部门应比较当前与过去的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模式,来监控应收账款。
4. ABC 分析法(重点管理法)
(1)ABC 分析法是现代经济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抓重点、照顾一般”的管理方法,将企业所有客户按其应收账款逾期金额的多少进行分类排队,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收账策略的一种方法。
(2)ABC 分析法不仅能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还可以将收账费用与预期收益联系起来。
7.3.5
信用政策★★★
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分析评价、应收账款的催收和保理工作等。
1. 调查客户信用
(1)直接调查:通过当面采访、询问、观看等方式获取信用资料的一种方法。
(2)间接调查:通过间接资料(财务报表、信用评估机构、银行等其他途径)获取信用资料的一种方法。
2. 评估客户信用
评估客户信用:对收集的信用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企业一般采“5C”系统来评价,并对客户信用进行等级划分。参见 7.3.3 信用政策下定性分析的相关内容。
3. 收账的日常管理
一般来说,收账的花费越大,收账措施越有力,可收回的账款应越多,坏账损失也就越小。因此制定收账政策,要在收账费用和所减少坏账损失之间作出权衡。
4. 应收账款保理
保理(托收保付):指债权人与保理商签订协议,转让其对应收账款的部分或全部权利与义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过程。
(1)应收账款保理:指企业将赊销形成的未到期应收账款,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转让给保理商,以获得流动资金,加快资金的周转。
(2)保理的分类
分类一:有追索权保理(非买断型)和无追索权保理(买断型)
①有追索权保理
在我国多采用有追索权保理,保理商具有全部“追索权”,保理商融通货币资金后,如果购货商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保理商有权向供应商要求偿还预付的货币资金;如果购货商破产或无力支付,只要有关款项到期未能收回,保理商都有权向供应商进行追索。
②无追索权保理:指保理商将销售合同完全买断,并承担全部的收款风险。
分类二:明保理和暗保理
①明保理:指保理商和供应商需要将销售合同被转让的情况通知购货商,并签订保理商、供应商、购货商之间的三方合同。
②暗保理:指供应商为了避免让客户知道自己因流动资金不足而转让应收账款,并不将债权转让情况通知客户,货款到期时仍由销售商出面催款,再向银行偿还借款。
分类三:折扣保理(融资保理)和到期保理
①折扣保理:即在销售合同到期前,保理商将剩余未收款部分先预付给销售商,一般不超过全部合同额的 70% ~ 90%。
②到期保理:指保理商并不提供预付账款融资,而是在赊销到期时才支付,届时不管货款是否收到,保理商都必须向销售商支付货款。
(3)应收账款保理的主要作用
上一篇:【章节要点】中级财务管理 -第七章 筹资管理 (四)
下一篇:【章节要点】中级财务管理 -第七章 筹资管理 (六)
沙发已就位,请评论后上座
加载失败,请刷新当前页面再试试!
{{replyList.forUserName}}:
Duia_{{replyList.forUserId}}:
快来登录发表你的精彩评论啦
发帖
回复
选择需要转移到的吧组
选择需要转移到的吧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