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8
考试干货 · 来自于PC
2286
考情分析
本章是财务管理重要的章节。题型可以出客观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分值12-15分。本章学习难度不大,关键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及例题,重视本章历年真题。
第三节 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
标准成本是在正常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条件下,企业经过努力应达到的产品成本水平。
【例·判断题· 2014】
理想标准成本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故障和偏差,属于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 )
【答案】 ×
【解析】理想标准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无浪费、机器无故障、人员无闲置、产品无废品的假设条件下制定的成本标准。
二、标准成本的制定
三、成本差异的计算及分析
第二节 量本利分析与应用
一、量本利分析概述
(一)变动成本差异分析
用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的标准用量)
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产量下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
3.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实际总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变动制造费用
【小结】变动成本差异分析
【提示】
用量差异的主要责任部门是生产部门;
直接材料的价格差异的主要责任部门是采购部门;
直接人工的价格差异的主要责任部门是人事部门;
制造费用的价格差异的主要责任部门是生产部门;
【例·单选题·2017】
企业生产 X 产品,工时标准为 2 小时 / 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为 24 元 / 小时,当期实际产量为 600 件,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为 32,400 元,实际工作为 1,296 小时,则在标准成本法下,当期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为( )元。
A. 1,200
B. 2,304
C. 2,400
D. 1,296
【答案】B
【解析】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1,296 - 600×2)×24 = 2,304(元)。综上,本题应选 B。
(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提示】固定制造费用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固定的,由于生产量的不足,会造成生产能力的“浪费”,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需要考虑实际产量和生产能力的差距问题。
1.两差异法
耗费差异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工时标准×预算产量×标准分配率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能量差异
=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 ×标准分配率
2.三差异法
将两差异分析法下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产量差异和效率差异。
耗费差异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工时标准×标准分配率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产量差异
=(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 ×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
=(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 ×标准分配率
【例8 -17】
沿用例8-13中的资料,A产品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为12元/小时,工时标准为1.5小时/件。假定企业A产品预算产量为10,400件,实际生产A产品8,000件,用工10,000小时,实际发生固定制造费用190,000元。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用两差异分析法。
【答案】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190,000-8,000×1.5×12 = 46,000(元)(超支)
其中:
耗费差异=190,000-10,400×1.5×12= 2,800(元)(超支)
能量差异=(10,400×1.5-8,000×1.5)×12 = 43,200(元)(超支)
【总结】标准成本
1.掌握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的区别;
2.变动成本差异分析:
①成本总差异、量差、价差会计算(通过坐标轴理解);
②掌握量差和价差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中的叫法,这是计算的前提。
3.固定成本费用差异分析:将课件上的分析步骤掌握住,以及差异名称,第一遍学习务必自己独立将题目完成,考前做两道题目巩固,进考场速记。
第四节 作业成本与责任成本
一、作业成本(很抽象,分值少,注意取舍)
(一)相关概念
1.资源费用
资源费用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开展经济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源耗费,包括有形资源耗费、无形资源耗费、人力资源耗费以及其他各种税费支出等。
2.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基于特定目的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活动,是连接资源和成本对象的桥梁。
3.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企业追溯或分配资源费用、计算成本的对象物。
4.成本动因
诱导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的诱因,是成本分配的依据。成本动因又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5.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是指构成一个业务过程的相互联系的作业集合,用来汇集业务过程及其产出的成本。
4.作业中心设计。
5.资源动因选择与计量。
6.作业成本归集。
7.作业动因选择与计量。
8.作业成本分配
将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至产品等成本对象。
①分配次要作业成本至主要作业,计算主要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②分配主要作业成本至成本对象,计算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三)作业成本管理
1、含义作业成本管理,是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以提髙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包括成本分配观和成本流程观两维度。如下图所示:
2.流程价值分析
流程价值分析关心的是作业的责任,包括成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和业绩考核三个部分。
(1)成本动因分析
要进行作业成本管理,必须找出导致作业成本发生的动因。
(2)作业分析
按照对顾客价值的贡献,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作业成本管理中进行成本节约的途径
【例·单选题·2018】
根据作业成本管理原理,下列关于成本节约途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将外购交货材料地点从厂外临时仓库变更为材料耗用车间属于作业选择
B.将内部货物运输由自营转为外包属作业选择
C.新产品在设计时尽量考虑利用现有其他产品使用的零件属于作业共享
D.不断改进技术降低作业消耗时间属于作业减少
【答案】A
【解析】选项A表述错误,其应该为作业消除,将外购交货材料地点从厂外临时仓库变更为材料耗用车间,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属于作业消除;选项B表述正确,作业选择是指对所有能够达到同样目的的不同作业,选取其中最佳的方案;选项C表述正确,作业共享是指利用规模经济来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新产品在设计时尽量考虑利用现有其他产品使用的零件,就可以免除新产品零件的设计作业,从而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选项D表述正确,作业减少是指不断改进的方式降低作业消耗的资源或时间。综上,本题应选A。
(3)作业业绩考核
要评价作业和流程的执行情况,必须建立业绩指标:
【例•判断题• 2015】
对作业和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时,使用的考核指标可以是财务指标也可以是非财务指标,其中非财务指标主要用于时间、质量、效率三个方面的考核。( )
【答案】√
【解析】若要评价作业流程的执行情况,必须建立业绩指标,可以是财务指标,也可以是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主要体现在效率、质量和时间三个方面,如投入产出比、次品率、生产周期等。因此,本题表述正确。
【总结】作业成本
1.掌握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
2.作业成本管理中,能够区分增值VS非增值作业、熟悉成本节约的途径,应对客观题。
二、责任成本
(一)含义
责任成本管理,是指将企业内部划分成不同的责任中心,明确责任成本,并根据各责任中心的权、责、利关系,来考核其工作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
责任中心包括: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
(二)责任中心及其考核
1.成本中心
【提示】可控成本指成本中心可以控制的各种耗费,它应具备三个条件:
①是成本中心可以预见的;
②是成本中心可以计量的;
③是成本中心可以调节和控制的
【例·判断题·2017】
企业对成本中心进行业绩考核时,应要求成本中心对其所发生或负担的全部成本负责。( )
【答案】×
【解析】成本中心只对可控成本负责,不负责不可控成本。因此,本题表述错误。
2.利润中心
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控制收入和利润的责任单位。
考核指标:
①反映了该利润中心的盈利能力,对业绩评价没有太大的作用。
②部门经理边际贡献,是评价利润中心管理者业绩的理想指标。
③部门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该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部门毛利,反映了部门为企业利润和弥补与生产能力有关的成本所作的贡献,用于评价部门业绩而不是利润中心管理者的业绩。
【例·多选题·2018】
下列指标中适用于对利润中心进行业绩考评的有( )。
A.可控边际贡献
B.部门边际贡献
C.投资报酬率
D.剩余收益
【答案】AB
【解析】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包括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选项A)和部门边际贡献(选项B)。选项C、D错误,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包括,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综上,本题应选AB。
3.投资中心
(1)含义:既能控制成本、收入和利润,又能对投入的资金进行控制的责任中心,如事业部、子公司等其经理所拥有的自主权不仅包括制定价格、确定产品和生产方法等短期经营决策权,而且还包括投资规模和投资类型等投资决策权。
投资中心是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它拥有最大的决策权,也承担最大的责任。
(2)考核指标
①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经营资产
平均营业资产=(期初经营资产+期末经营资产)/2
②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平均经营资产×最低投资报酬率)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
企业内部有关责任单位之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结算价格。
1.市场价格
根据产品或劳务的现行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基础。
市场价格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能够同时满足分部和公司的整体利益,但是它要求产品或劳务有完全竞争的外部市场,以取得市价依据。
2.协商价格
内部责任中心之间以正常的市场价格为基础,并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共同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作为计价标准。
前提:中间产品存在非完全竞争的外部市场,在该市场内双方有权决定是否买卖这种产品。
上下限:上限是市场价格,下限是单位变动成本。
当双方协商陷入僵持时,会导致公司高层的干预。
3.双重价格
由内部责任中心的交易双方采用不同的内部转移价格作为计价基础。
买卖双方可以选择不同的市场价格或协商价格,能够较好地满足企业内部交易双方在不同方面的管理需要。
4.以成本为基础的转移定价
指所有的内部交易均以某种形式的成本价格进行结算,它适用于内部转移的产品或劳务没有市价的情况。
包括完全成本、完全成本加成、变动成本以及变动成本加固定制造费用四种形式。
【例•单选题• 2017】
企业以协商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时,该协商价格的下限一般是( )。
A. 单位完全成本加上单位毛利
B. 单位变动成本加上单位边际贡献
C. 单位完全成本
D. 单位变动成本
【答案】D
【解析】企业以协商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时,协商价格的上限是市场价格,协商价格的下限则是单位变动成本。综上,本题应选 D。
【总结】责任成本
1.熟悉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及可控成本条件,应对客观题;
2.熟练掌握利润中心的三个考核指标的计算,及哪个指标用来评价部门经理业绩,哪个指标用评价利润中心的业绩。应对主、客观题;
3.熟练掌握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的计算,做相应的历年真题,应对主、客观题;
4.掌握四种内部转移价格的适用情形,关注协商价格的上下限,应对客观题。
上一篇:【章节要点】中级财务管理 - 第八章 成本管理(一)
沙发已就位,请评论后上座
加载失败,请刷新当前页面再试试!
{{replyList.forUserName}}:
Duia_{{replyList.forUserId}}:
快来登录发表你的精彩评论啦
发帖
回复
选择需要转移到的吧组
选择需要转移到的吧组分类